本月,外交部将为天津举行全球推介活动。各国来宾将齐聚外交部蓝厅,一睹天津风采。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要战略,三地协同发展进程中的天津日益受到世界关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中的“津”。

京津冀

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

瓣瓣不同

却瓣瓣同心

三地地域相接

人缘相亲

文化一脉

历史相应

交往半径相宜

微视频:1平米,10秒钟“穿越”京津冀……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国家战略

时代命题

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是一场无经验可循的大考

如今5年过去

天津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在过去的5年中,天津市“坚持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政治之责、发展之要,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着力推进‘五个协同’”。

  产业协同:深度融合 “一盘棋”渐入佳境

津郊各区成为京津冀企业家投资兴业的乐土津郊各区成为京津冀企业家投资兴业的乐土

  ——天津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化运作,产业在承接中借势转型升级;

  ——政府积极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倾心打造营商环境,力争“强身聚核”,吸引人、留住人,做到企业来人也来。

  几年来,越来越多高科技企业的聚集,使得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成为京津两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重要平台。截至2018年底,园区累计注册企业941家,注册资金104.3亿元。

  几年来,京津冀石化产业加速向南港工业区集聚发展。落户的北京大项目还有中沙新材料园项目、华电集团南港热电工程项目、中石化长城润滑油基地项目、中电建集团新能源公司风力发电项目等,总计投放额达数百亿元。

  几年来,阿里巴巴、美国凡士通、一汽大众、北汽海纳川、法国法雷奥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及中科院化学所、北京化工大学等重大项目落户京滨工业园园区,“已经形成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三大产业体系”。

  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北京来津经营(或在津投资)企业8116家,呈现区域聚集化、行业高端化。其中,天津滨海新区、武清区和宝坻区是北京资源疏解的主要承载地,三地吸引京企数量占比分别为40.1%、32.1%和3.5%。

  创新协同:三地“五统一”下好“一盘棋”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驱动。协同创新是实现协同发展的核心所在,协同创新已成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之举。

  5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对接北京创新资源和河北产业资源,发挥协同创新的叠加效应,初步形成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全新格局。

  从支持政策的陆续出台,科技企业的纷纷落户,高校院所的联手创新,到科技平台的相继搭建,天津建立了协同创新工作机制,汇聚了一批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共建了一批协同创新平台,三地创新创业资源进一步互通共享。

清华学子天津行清华学子天津行

  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三地协同创新合作机制逐步完善,已形成统一组织、统一申请、统一评审、统一立项、统一管理成果共享的“五统一”全面协同紧密合作机制。

  联合设立合作专项,有效弥补了国家专项解决区域需求深度不够等问题。从“单兵作战”到“集团作战”,从“个人赛”到“团体赛”,在协同中,三地实现了机制融合、队伍融合、人才融合。

  5年来,天津已经建成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国家超算天津中心、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国家级大平台,引进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天津已建成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计算机“天河一号”天津已建成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计算机“天河一号”

  据统计,天津引进国内高水平研发分支机构,国家级院所和国内高水平研发分支机构总数超过170家,其中60多家来自北京地区。

  2015-2017年,三地共立项47项,资助经费870万元,互换专家信息3000多人。

  2018年“精准医学研究”共受理206个申报项目,最终立项10个。其中,北京专家牵头项目是7个,天津2个,河北省1个,充分体现了京津冀优势资源协同研究,研究成果整体受益的特点。

  机制体制协同:资源共享 公共服务惠民生

  以“一盘棋”思想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协同是关键之举。

  5年来,天津市不断尝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打破区域藩篱、突破行政壁垒,一项项“率先”,一个个“共同”,彰显着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高地正在京津冀加快形成,为京津冀三地产业、教育、卫生、人才、创新等领域协同发展创造了新空间。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此,天津紧扣疏解需求,精心编制《教育设施布局规划》,超前谋划教育资源配置。

  一方面,充分发挥海河教育园、健康产业园、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基地优势,积极承接首都教育资源转移;另一方面,全面启动了国家大学创新园区相关基础研究工作。

  除了加强基础教育交流,促进公共教育共建共享外,天津市还不断深化同城化试点,推进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在过去的5年中,积极参与组建京津冀高校协同创新联盟,不断加大教育教学、联合培养、产学研合作等合作交流力度。南开大学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天津大学成立前沿技术研究院。与河北省教育厅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促进师资交流常态化。与石家庄高新区共建“天津市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石家庄分中心”,天津9所高校的40余位专家与河北省所属企业代表开展项目对接。天津农学院组织专家赴雄安新区对接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合作,针对白洋淀芦苇机械收割问题开展了专项研发。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帮扶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新生通过两校“1+2”分段培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帮扶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新生通过两校“1+2”分段培养。

  作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天津市积极发挥职教优势,加速推进京津冀三地现代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近3年来,天津市职业院校已先后为河北省职业院校培训干部教师2000余人,举办京津冀产教对接活动10余次,成立京津冀先进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等多个联盟。

  京津冀三地医疗卫生资源并不均衡,水平也不尽相同。如何实现三地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均衡的健康保障,天津将重点落在创新体制促进协同上,通过建设医学专科联盟建立共同发展的体制,不断深化医疗服务合作。注重发挥天津医疗专科能力强、水平高的优势,主动对接河北、北京对口医疗机构组建医学专科联盟,带动区域医疗专业技术发展,增强天津医疗机构的影响力。

天津市举办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医学技能大赛,为京津冀储备输出专业医学人才。天津市举办京津冀卫生职业院校医学技能大赛,为京津冀储备输出专业医学人才。

  2019年,天津市将树立“大共享”理念,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力提升合作广度,建设京津冀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成医疗领域信息协同、数据共享的应用高地。加快专病专科联盟建设,推进检查结果互认、影像资料共享。大力提升合作深度,推动首都优质医疗资源落户天津,加强对口帮扶雄安新区新安县工作,促进卫生人才一体化发展。大力提升合作维度,推动公共卫生区域联动,建立卫生应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综合监督等联防联控机制。

  环保协同:不信碧水蓝天唤不回

  京津冀三地,地域相连,人缘相亲,大气和水环境连为一体。

  过去5年,在生态环境领域,天津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险滩”,形成了一批符合中央精神、契合地方实际的标志性改革成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动力保障,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贡献了坚强力量。

  天津市提出并着力推动生态建设“五个统一”

  第一是规划统一。规划统一,是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最基础的一点。2018年完成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京津冀三地是完全衔接的。

  第二是标准统一。从大气环境来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应急预案的标准,京津冀三地都是完全统一的。

  第三是执法统一。近几年,每年都会召开京津冀三地的执法联系协调会,明确执法的重点,协同性很强。在解决一些跨界污染的执法问题上,迈出了很大的步伐。

  第四是监测统一。主要包括站点的布设、样品的采集、监测的方法,三地也统一一致。

  第五是治理统一。既有具体措施的统一,也有治理机制的统一。特别是天津和河北签订了《引滦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每年中央出3个亿、河北出1个亿、天津出1个亿,专门用于引滦上游的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已经持续3年,治理效果明显。

  2017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天津市吹响了“散乱污”整治的号角,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散乱污”整治攻坚战。

  启动“散乱污”整治以来,2年总计整治“散乱污”企业2.2万家,其中2017年排查出2.19万家,2018年排查出201家,截至2018年12月底已全部整治完毕。

  下一步,天津将进一步同北京、河北对接,加强区域流域污染协同治理,更好地发挥天津的人才技术标准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引领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全力争取、积极承接流域、海域监管机构。承接海河流域的监管机构和渤海的监管机构,共同打好渤海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共同推进天津港的绿色港口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协同:交通先行 铺好协同高速路

  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个重点领域之一。

  5年来,立足于推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市场一体化快速流动的交通运输行业捷报频传。天津至北京30分钟、天津至保定1小时、北京至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往来更密切了──以路为“媒”,通达的交通正将京津冀三地紧密串联在一起,协同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连通京津冀,打通省际间的断头路、瓶颈路,疏解北京过境交通压力。津围北二线通车,梅丰公路、侯玉公路等完工。今年邦喜公路、滨玉公路、仓桑公路计划建成。

  未来,天津与北京市、河北省的普通国省道接口将达到32个,基本实现同标准对接,消除了省际间“瓶颈路段”。天津也将形成16条高速公路对外放射线,全方位融入区域和国家高速公路网,向着“京津之间1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节点城市3小时通达”的目标更迈进一步。

  几年来,轨道上的“京津冀”正沿着高铁铁轨逐渐铺就:津蓟市郊客车、京津城际延伸线、津保铁路开通;京沪高铁“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按时速350公里运行;京津城际列车迎来了开通运营10周年,并全部更换为“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运营……

  目前,天津市铁路运营里程达1270公里,其中高铁和城际铁路300公里,形成了以京津、京沪为纵向,津保、津秦为横向的“十字形”客运通道和“环放式”货运通道,基本形成“内客外货”铁路格局。

  中午漫步北京王府井,晚上到燕赵大地赏月观星……京津冀1小时城市铁路交通圈初步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真的来了。

  5年来,天津港集团公司全力推动津冀港口合资合作。从“竞争”走向“竞合”,成为两地港口逐步实现的重大转变,并加速融合为世界级港口群。

  目前,天津港环渤海内支线已覆盖河北省秦皇岛、京唐、曹妃甸、黄骅等周边港口,环渤海中转运力达到13条,平均每月班期密度达90余班,基本形成以天津港为中心,以河北港口为两翼,功能互补、畅通高效的海上集装箱支线运输网络。

  天津港已在京、冀两地布局建立了多个无水港和远程物流基地,设立了京津冀三个区域营销总部。2018年,天津港无水港操作量达41.5万标准箱,其中京津冀地区无水港操作量完成27.8万标准箱,同比实现稳步增长。

  建设与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世界级机场群——这是京津冀三地机场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发展目标。落在天津机场肩上的任务是:打造区域枢纽机场、中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天津机场5年来动作频出:交通中心实现了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精心打造的30座城市候机楼,已将天津机场的腹地延伸至京津冀辽鲁等5省市;巴士专线实现了机场与天津市内3座铁路、公路客运枢纽站以及河北省廊坊市的无缝接驳……

  2015年至2018年,30座城市候机楼共接待旅客超过159万人次。2014年至2018年,仅北京地区来天津机场乘坐国际旅游航班的旅客就达385.2万人次。

  一张小小的交通联合卡,打通的是三省市间的公共交通,温暖的是京津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

  如今,交通联合卡实现了天津市内所有公交、轨道交通线路全覆盖,还可在北京及河北省主要城市京冀区域内接入省级平台城市的指定公交、地铁线路刷卡乘车,并享受当地票价优惠政策。

  至此,京津冀“同城出行、同城优惠”出行模式初步形成。

  道路连起来、平台搭起来、人才转起来、资金动起来、机制活起来……

  协同发展中所释放的“红利”极大的促进了市民“获得感”的提升。

天蓝了,山青了,水绿了

协同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蓝天白云

三地更“近了”,人们“跑”得更快了

“看病距离近,方便又舒心!”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由一件一件的事和一个一个的人共同组成的,这些人和事,让我们体会到了京津冀百姓沉甸甸的获得感和对未来的信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乘着春日里的浩荡东风

天津将继续挥写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华彩篇章!

  (来源:津云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