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是一个成功的儒商,他却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做醋人;有人说,他让一个被人遗忘的老字号重新绽放了光芒,他却说自己只是一个传统工艺的继承人。工作中,他心思缜密地运作着上亿元的企业资产;生活中,他连一件破旧的工作服都情深义重不舍得丢弃。30多年来,他秉持做好醋、做好人的原则,弘扬老字号的精神,诚信为本,矢志不渝,在京津冀地区有口皆碑,他就是独流老醋传统工艺的守护者、中国三大名醋之一的掌门人──天立独流老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殿英。

  走进天立公司的办公楼,在廊道两侧不同时期的照片展示栏中,赫然可见张殿英穿着一件橙红色系的工作服,与职工并肩作业的劳动场景。在他家的衣柜中,几件同款陈旧的工作服也像宝贝一样被保存的完好无缺。追根溯源,他的妻子李增兰手捧着一件刚刚熨烫好的已经褪了色的工作服对记者说:“这件应该是建厂之初的第一款,已有30多年,你看领边袖口都破了,我几次想扔掉,他坚决不允许,说是这里面有特别的记忆,既是自己的创业史,也是企业的发展史,留住这衣服,就等于留住了家风,留住了传统。”

  其实,许多人并不知道,这浓浓的天立情怀最初是被张殿英拒之门外的。那是1984年9月,时任独流镇供销社业务主管的张殿英,被当时的商业局领导找去谈话,想让他亲自挂帅恢复独流老醋生产。当时的张殿英很不情愿,因为自己不会做醋,没有能力做,也不懂经营管理,那么大的投资,实在担当不起。

  经过几次沟通,张殿英终于同意了组织上的安排。殊不知,他与这个老醋是有情缘的。张殿英本身就是土生土长的独流人,在供销社当售货员时就卖过老醋,去食品厂取货时听老师傅们讲过怎样做老醋。尽管跟老醋有着那么深远的缘分,但当125万元的投资额进入他的视线时,还是倍感压力。

  张殿英在良王庄供销社当副主任、支部书记的时候,财务报表最多也就80万元。如今受命于领导信任,到这一见财务报表都一百多万元,心里不免发颤发抖。既来之,则安之。在克服了最初的心理压力之后,他迅速调整心态,把责任重心尽快转移到抓项目、谋生产上来。可是,自己确实不懂做醋,怎样才能建起工厂、做出好醋?

  于是,张殿英立足独流,发自肺腑地唤起会做醋的人加盟:一起做好醋!并承诺:我发动他,我爱戴他,我维护他,我培养他,我表扬他,我奖励他。在这期间,立志做好醋的张殿英,也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谦恭待人,不耻下问,形成了一个有技献计、有力出力,多元参与的创业团队。

  自1984年建厂到今天,这份融洽的情感氛围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变淡。多年来,张殿英始终与职工们一起,穿着同样的工作服,吃着同样的工作餐,干着同样的装卸活儿。  二

  在公司员工的心目中,张殿英不像董事长,倒是个兢兢业业的做醋人和名副其实的奉献者。

  节前供货最忙,有一次装车的时候,张殿英的腰扭伤了,疼得他汗都出来了。这时候大家都劝他赶紧去治疗,他还是咬着牙把最后一车装完。

  作为一个经营者,张殿英始终认为,下面的具体情况不能光听汇报,光掌握一般情况注定任何事都做不好。于是,他提倡无论是公司领导、中层干部、车间主任、班组长一律与普通职员一起当班干活、一同出汗、共担风险,这项不成文的规定在天立公司已经成了优良的传统。

  正是有了这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天立公司的老醋生产得到了顺利恢复,而且产量由1987年的560吨增长到1988年的980吨、1989年的1360吨,实现了每年一个新台阶,三年一个大变样。

  独流老醋的传统工艺是三年陈酿,当年的醋醅出来后,要放到转年才能淋醋。独流老醋在独流有着几百年的传承,如今,独流老醋在社会各界的热切期待中如期问世,大量生产,醋香伴着希望着实让企业上下欢欣鼓舞。然而,由于独流老醋停产的时间过于久远,原有的品牌声誉和市场早已消失殆尽,想重新找回老醋的老客户,谈何容易?如何打开市场,让广大消费者重新认识并喜欢独流老醋是摆在张殿英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独流历史上有一个很知名的醋酱园叫天立酱园。“天立”这两个字对张殿英来说具有着“顶天立地”的意义。于是,他决定以“天立”这个名字为独流老醋注册一个商品的标志,让自己的产品站得住,行得远,不图能够顶天立地,但求走进百姓的厨房餐桌,惠及千家万户。

  产品有了商标,就像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名字,有了辨识度,有了身份证。从此,张殿英开始在电视上、公交站牌上投放广告进行广泛的宣传。同时,他还率领企业推销员携带独流老醋,奔赴天津市区一家商店一家商店地推销。

  尽管前期做了宣传,售货员也听说过天立老醋,但是市场并不买账,推销之路很不顺畅。然而,他们还是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商店与商店之间穿梭,风雨无阻。这份诚心与执着引起了时任天津市蔬菜公司业务科科长于长华的注意,这位独流老乡帮助他们联系了下属的20家门市部。自此,天立老醋逐渐打开了天津中心城区市场,并逐渐延伸到各个区县。随着产品在市蔬菜公司所属门市部的全面铺开,天津市逐渐成立了上百家独流老醋批发站。随着批发市场渠道逐渐扩大,天立牌独流老醋迎来了产销两旺的可喜局面。

  创业和发展,没有一路坦途,总是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考验。上世纪90年代,天津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张殿英经营的独流老醋厂从那时起就尝试着用议价原料做议价产品,随着政策的调整,后来议价原料做议价产品国家不再补贴,无疑意味着企业生产需要自行负重经营。

  面对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张殿英并没有选择回避,而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他凭着对弘扬老醋传统工艺的初心痴情,带领着企业上下一边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尽量压缩成本;一边耐心与经销商沟通,上调市场售价。在随后到来的春节市场上,天立老醋的销量非降反升,使企业实现了新的飞跃。

  从此以后,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承担起社会责任的独流醋厂一直保持稳步健康发展。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天津市场已经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他们必须大刀阔斧地开拓外埠市场。自那时起,张殿英开始频繁地出差。每年至少要围绕全国走上两圈,开展市场调研,了解最新供需情况。

  那段时间,张殿英像个旋风,一刻也不停歇。别管出差远近、回来早晚,他都必须直接到醋厂,通报市场信息,研究当前工作,甚至换上工作服直接进车间,掌握生产运行情况,体验做醋人的辛苦和快乐。

  多年来,张殿英带领着全体员工凭借着信得过的产品质量、三百年老字号的魅力和兢兢业业的市场扩展,使天立老醋迅速打开北京、河北市场,之后产品逐渐占领东北三省、西北、华中、华南到闽粤市场。并从东南亚开始进击国际市场,目前已销往新西兰、日本、俄罗斯、韩国、朝鲜等国家和地区。

  干事业,其实就是一个看诚信、比耐力的过程。张殿英带领着创业团队,历经了一轮又一轮的调味品行业洗牌。不仅生存下来,而且一直在上升。在建厂十多年后,“产品如人品,做醋如做人”的经营理念形成且贯彻到现在。1998年独流醋厂改制,成立天津市天立独流老醋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公司进行了建厂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建,2001年投资2500万元建成的采用微机控制现代生物技术改造独流老醋传统生产工艺项目,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眼看嘴尝鼻子闻,苇席笆斗加大缸”的生产方式,成功实现了现代科学技术与民族传统生产工艺的对接。2005年、2007年和2010年,先后投资3500万元引进德国全自动液体食醋发酵设备,使生产控制水平与国际接轨。2017年各种产品的年产量达到7万吨,实现营销总额2.52亿元,利润1705万元,上缴税金2015万元。

  谁能想到,这样一家企业的当家人在生活中却节俭到了极致。家里,斑驳的沙发,草绳做的门把手,妻子用旧毛线亲手做的沙发垫、脚垫,到处都是岁月的痕迹。在他的董事长办公室里,从旧厂房搬来的用了20多年的办公桌,磨皮的座椅、跟随多年的铁饭盆,随处可见时间的烙印。张殿英对记者说“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跟工作效率不成正比,毫无关系。朴素、节约让自己心里感觉踏实。”

  30多年来,天立公司和张殿英个人获得了很多荣誉。提起过去的创业之路,张殿英的脸上流露出来一丝欣慰表情。他不无感慨地说:“当年我们这些天立人,走到一起就是为了恢复独流老醋这个品牌。这是我们的初心,我们一直坚信笃行,为之奋斗。我们干了30年,经过一次次的体制改革,一次次的市场波动,我们始终一片痴心,坚守着一瓶老醋,做到了让传统品牌不失好品质,让普通百姓吃得起、吃得好。”

  30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挥斥方遒的壮年人已行至迟暮。如今的张殿英提起自己的人生,坦然风趣地说:“围着一瓶醋,忙了一辈子。人都得老,都得退出历史舞台。当自己回首往事时,可以一个做醋人的经历坐在自己家的饭桌前,和普通消费者一样享受着正宗的天立老醋,那才叫幸福无比,其乐无穷。”

  如今,张殿英依然满腔热血地筹谋着天立的未来。譬如,成立天立商学院、建立天立老醋博物馆等等。他觉得,赶上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机遇期的静海企业都是幸运的,他的这些想法也有了实现的可能。(来源:网信静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