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帅”和他的“马家班”在是第十三届全运会期间“火”起来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然而,采访时,并不顺利。“马大帅”办公室形同虚设,近两个多的小时的采访时间里,“马大帅”只是人影一闪,扔下一句话,“我们的同志们都非常辛苦,多写写他们吧!”,然后就忙碌去了。而负责接待的“大管家”刘如森忙于接待来自各个单位来办事的民警,忙里偷闲才能讲上几句。
“马大帅”马金柱
“马大帅”真名马金柱,公安西青分局警保室主任。胖胖的身材,憨直的面相。既不同于影视剧中的马大帅,也有别于体坛中那位“马大帅”。全运会期间,“马大帅”大手一挥,一线需要什么,我们就送什么,任何不到位的理由都是推卸责任。大帅气势不知锁住多少人的眼球,“马大帅”之名也不胫而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警务保障工作是分局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先行官”。作为警保室的一把手,“马大帅”经常挂在嘴边,落实到行动上的一句话就是:“警务保障要加强管理,更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全运会期间,他更是凝心聚力,竭尽全力,带领警保室全体民警、辅警“上下齐力”,围绕全运会中心任务,做到优质的物质和高质量的服务“双到位”,让每一名警辅人员的点滴努力都汇聚成了助推成功的大功劳。
“大管家”刘如森
48岁的刘如森,被人们尊称为“大管家”。
据说,1998年进入当时的行政科,现在的警保室。从一名专职会计成长为负责服装装备、设备维修、车辆、财物、内部安全及卫生管理、警用装备管理的副主任。“做人民满意的民警,做民警满意的后勤”,便是他19年如一日秉承的原则。
据说,刘如森是最早确定进入十三届全运会安保保障队伍的,并且提前进入了“战时状态”。随着涉及全运会安保的各项工作逐渐展开,刘如森主动请缨,勇挑重担,组织人员认真分析各部门、各环节的需求,逐项、逐人核实采购数量和标准,从经费申请,到有关警种岗位装备采购、运兵车辆调配及饮食饮水、安保便服、防暑应急药品分批次采购等等,事无巨细、反复核实、精心采购、及时分发。
由于交通管理规定所限,许多运送安保装备及物资的车辆都必须在周末和夜间送货。为了能让其他同志多休息一点,刘如森主动承担了接货和搬运的工作,他坚信,多奉献一分,全运会安保就多一份保障。
从7月下旬开始,十三届全运会部分比赛项目依次在西青界内五所大学七个场馆相继展开后,从前期的准备会到物品采购、分发,到为比赛场馆现场执勤民警分餐、送水,协调发放执勤装备,处处都有刘如森的身影。
同事们说,他每天连续工作时间都在14个小时以上。
同事们还说,这位“工作狂人”的妻子身体不好,需要定期去医院治疗,但她却从未“奢望”他的丈夫能陪同前往。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领导、同事眼中的“大忙人”,却低调之极:“后勤工作不是中心,但服务于中心,后勤工作不是大局,但牵动大局;后勤工作不是小事,但要从小事做起。无数的小事,都凝聚着警保室每一名民警、辅警的辛苦付出。他们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一切以基层满意”为标准的王金锁
如果不问的话,真看不出王金锁已经53岁了。身强体健的王金锁多年来一直负责分局机关食堂的管理工作。这次全运会安保的警务保障服务也只是他多年来辛勤工作的缩影。分局每次大型保卫任务,王金锁都比别人提早进入工作状态,没有早晚、没有公休,只为确保参战民警能及时的吃上可口、温度适宜的饭菜。王金锁的意识里,后勤工作是繁琐的,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必须加强责任心。餐桌安全太重要,容不得半点疏忽。
全运会期间,分局各派出所食堂开始进行物业社会化改造工作。王金锁在完成各项全运会警务保障任务之余,和警保室相关人员一起,推动指导派出所食堂率先从营养学入手,全力改善膳食结构,增加菜式品种,进一步提高饭菜质量,提升菜品品质,加强卫生监督,改善就餐环境。
写在文末
第十三届全运会8月27日在天津正式开幕,分局警保室人员从7月甚至更早时间进入战斗状态。为涉及西青界内的五所大学、7个场馆,1000余名安保警力提供包括运兵车辆、饮食、饮水及各种药品、服装、装备等全面的保障性服务。仅开幕式当天,他们就为180余名上勤人员统一调配车辆,保证每人每天8瓶水、两瓶饮料的标准配送供给以及防暑降温、驱蚊等相关应急性药品保证。而在全运会火炬传递安保期间,他们为分局参加安保工作的960名民警、辅警提供保障性服务。
全运会期间,早晨4、5点钟从家中出发,晚上9、10点钟进家,几乎成为常态。而在确保完成警务保障任务后,他们还要严谨地完成日常工作,加班加点到后半夜,并不偶然。
在“马家班”这个大团队里,还有王起欣、朱国栋、张俊玲、周永亮、任浩…。每一个名字都那么平凡,每一个人的工作都那么普通,没有惊天动地的作为,但每一个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脚踏实地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地辛勤付出。他们都是普通的人,做着最普通的事,却带给我们最真实的感动。(“津云”—前沿新闻记者柴莹 通讯员陆欣蓉 田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