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滨海新区被赋予了最为开放的政策优势,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窗口。自滨海新区第二次党代会以来,三年中,新区瞄准“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的国家使命,在改革创新与开发开放中不断前行,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截至目前,滨海新区已有142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兴业,累计4402家外资企业在此落户,新区年实际利用外资超百亿美元,“一带一路”上的国际经贸合作交流日益频繁。而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一个更加开放的时代也正到来。去年4月21日,天津正式接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火炬”,也接下了国家赋予的“特殊使命”——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也令这片被誉为中国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迎来了全新开放发展的“黄金期”。

  简政放权提升效率

  建设新一轮开放“试验田”

  如今,平均每半小时就有一家企业在天津自贸区注册,每一秒钟就有17000元资本聚集在这里……来自京津冀乃至全国全球的企业蜂拥而至,天津自贸区呈现出令人惊艳的聚集效应。聚集效应的背后,是改革创新,简政放权、提升效率,营商环境逐步与国际接轨。据统计,自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天津自贸试验区新增市场主体24321户,注册资本7875.97亿元人民币。截至今年9月底,自贸试验区共有市场主体46833户,注册资本16055.03亿元人民币。随着一批制度创新举措的落地实施,区内投资领域扩大开放,贸易转型持续升级,金融领域开放深化创新,服务京津冀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国内外投资者纷至沓来。

  “现在在自贸区注册,只需先在网上填写外商企业备案登记表,然后到天津自贸区网上办事大厅直接申报、提交材料,当天就能拿到备案证明书,完成企业登记注册,真是太方便了。”国渝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兴奋地对记者说。据了解,由于实行了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外企进入滨海新区发展的劲头更加踊跃。统计数字显示,天津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至今年6月底,区内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112家,增长2.6倍,占全市59%;注册资本2511亿元,增长2.7倍。据统计,天津自贸区设立以来两批175项制度创新举措中有141项已落地实施,天津海关先后出台了三批29项通关便利化措施,天津检验检疫局出台了三批40项检验检疫便利化措施,同时天津获批全国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和综合试验区,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全面展开,这都给区内企业带来了无限发展契机,让海内外的资本、技术等要素向这里汇聚。

  而随着“金改30条”重量级支持政策出台,新区金融开放创新稳步推进,融资租赁聚集度不断提高。金城银行、华运金租、汇丰银行等民营、外资金融机构顺利开业,跨境本外币资金池、跨境融资、融资租赁收取外币租金等创新业务取得初步成效。截至今年6月底,区内各类金融机构达到131家,跨境收支额554亿美元。租赁业创新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目前自贸区各类租赁公司近2200家,其中融资租赁公司总部超过800家,租赁飞机累计超700架,约占全国90%;租赁船舶约占全国80%,集聚效应明显。

  发挥开放高地优势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潮头上,滨海新区注定被深深烙上区域一体化印记。在地区开发开放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效应,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使这一地区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释放潜能,增强竞争力。近几年来,滨海新区充分发挥开放高地的综合优势,打造资金、技术、产品、服务大进大出的双向通道,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制度“兴奋剂”。

  “借天津自贸区建设的东风,集团正重新布局,以北京为总部,天津为进出口桥头堡,河北为生产养殖腹地,立足京津冀,放眼全球。”首农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是北京最大的农业国企,在天津自贸区运营后,集团果断放手布局天津港口,开拓畜牧业国际贸易,实现了从生产加工到进出口贸易的全方位发展。在这里,京津冀进出口货物可以享受便捷的通报、通检、通放,还大幅简化了检验检疫流程,他们的进出口通关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了。

  首农集团仅是京津冀企业在自贸区开放平台下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天津自贸区挂牌后,围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构筑区域对外开放新格局的举措进一步细化。如天津自贸区专门制定了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工作方案,推出了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八项举措,在京冀地区设立了10个无水港,实施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整体通关物流成本减少近30%;实行京津冀跨区域检验检疫“通报、通检、通放”和“进口直通、出口直放”一体化模式,通关时间平均每批货物节省0.5天……自贸试验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效应看得见摸得着,也助推了整个区域对外开放新格局。

  而在不久前,滨海新区召开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专题推动会,部署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点工作任务,擂响进军的战鼓,努力使新区在落实重大国家战略中唱主角、作示范。新区确定了四大类24项重点任务,涵盖了合作平台、产业项目、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生态治理、公共服务等各方面各领域,既是更好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新区加快开发开放的需要。未来新区也将以自创区和自贸区为依托,先行先试重大改革举措,为京津冀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多经验示范。

  加快“走出去”步伐

  打造“一带一路”新支点

  前不久,一列满载货物的集装箱班列从天津自贸区东疆片区海铁中心站发车,开往白俄罗斯明斯克。该班列是天津自贸试验区首条直通欧洲的货运班列,为连接中国北方和欧洲腹地增添了新的安全快捷的陆上货运通道,将把丝路经济带综合资源平台与天津自贸区功能创新平台连接起来,为扩大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将两国贸易合作从简单买卖型提升为联动复合型提供了必要支撑。

  这仅仅是新区加快“走出去”步伐的冰山一角。三年来,滨海新区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巧用自身区位、政策、产业等优势,努力打造“一带一路”的新支点。在“引进来”的同时,加快“走出去”步伐,在辽阔的“丝路”上,充分挖掘发展新潜力。

  如利用区位港口优势,打通了“海铁联运”快速通道,以往哈萨克斯坦从日本丰田进口的汽车需要通过海运至芬兰,再转运至哈萨克斯坦;而今从日本进口的丰田汽车可先运至天津港,再通过这里的铁路国际班列运至哈萨克斯坦,运输时间从70天减少至15天,节省了巨大的时间成本。正是看到了“海铁联运”节省下来的巨大时间成本,一些世界知名企业也纷纷看好这条“快速通道”,带来了滚滚货源。

  便捷的快速通道,为“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奠定了坚实基础。除了贸易领域外,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下,滨海新区利用政策平台优势,“输出”成功的新区管理经验模式,打造综合性经济区,吸引各国企业在当地集群发展;利用产业发展优势,龙头企业纷纷走出国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农业、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深层次合作,开拓沿线新市场,加快了“走出去”投资步伐。

  在埃及红海之滨,一座泰达新城正在建起。天津开发区运作的典范“泰达模式”,被成功引入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涵盖了园区的产业研究、总体规划、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招商引资、为入区企业提供服务等;在印尼加里曼丹岛,新区企业聚龙集团已经拥有20万公顷的棕榈种植土地,建有3座配套的毛油压榨厂,为当地的就业和民生保障创造了大量的机会,而在种植园周边,聚龙与当地农民开展“合作种植”,将企业发展成果与当地村民共享……

  天津自贸区运营后,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等一批制度创新举措的落地实施,令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热情高涨。据统计,天津自贸区设立的一年多来,中方累计对外投资额已达到171.7亿美元,其中今年前九月,投资额累计实现115.3亿美元,同比增长8.8倍。滨海新区这些开发开放的实践,促进了生产要素在辽阔“丝路”上的流动,为推动沿线国家及地区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来源:天津政务网 天津·滨海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