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自然博物馆馆藏古生物化石上万件,其中大部分属于其前身北疆博物院旧藏,是由北疆博物院创办人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先生在20世纪初期于中国华北、西北等地区所采集发掘而得。这些化石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北方地区此类科学考察的空白,更具有极为重要的科研价值。其中尤以甘肃庆阳、内蒙萨拉乌苏、河北阳原泥河湾和山西榆社四个地点的古哺乳动物化石最具代表性,并不乏珍贵的模式标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北疆博物院馆藏的这批古哺乳动物化石在近百年前,曾是开创中国古哺乳动物研究先河之实物佐证,直至目前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这上万件珍贵化石标本历经百年沧桑,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环境的影响和侵蚀下,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开裂、破损、粉末化等现象,时刻处于毁坏的边缘。在几十年的保管工作中馆方技术人员虽竭尽全力保护这批标本,但效果不佳。目前,北疆博物院与中科院古脊椎所成立了联合研究中心,不仅在藏品研究方面进行合作,而且在化石标本的保护修复方面也进行了共同的探讨与实施。随着近几年化石保护修复及新材料技术的进步,天津自然博物馆于近日启动了这项化石保护修复工程。

  这项保护修复工作历时1个月,由中科院古脊椎所资深技术专家亲临指导,对于不同产地的化石标本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不同的修复方案和流程。修复加固材料采用了国际通用的Paraloid B72(帕劳德)颗粒 文物修复材料及相对应的溶解液,组成加固剂渗入化石内部进行保护,然后再在化石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建立一个隔绝空气的微环境。该技术的运用从根本上阻止了受损化石随着时间推移受损加剧的难题。此次修复工作完成后技术人员还将为不同的化石标本量身定做卧囊,以便日后的展示、研究与保存。(北疆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