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新区农业增加值累计增长25.0%。2016年度,农业生产完成增加值11.81亿元,比上年增长2.3%。

  ■ 机收面积从2012年的7820公顷增加至2016年的22800公顷,增加了近2倍。2016年机耕和机播面积比2012年增长36.0%和23.8%。

  ■ 新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到2016年,共有147个村(居)完成了清洁村庄行动建设任务。

  ■ 2016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719元,年均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132元,比2012年末增加7168元,年均增长17.4%。

茶淀葡萄成为新区农业的“名片” 记者 贾成龙 摄茶淀葡萄成为新区农业的“名片” 记者 贾成龙 摄

  乘渔船从北塘出海当一回渔民,在茶淀采几斤玫瑰香葡萄、赏一番示范镇美丽风光……农业现代化水平长足进步,农民生活水平“节节高”,这是如今滨海新区“三农”健康发展的生动图景。

  十八大以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突飞猛进的成就。2016年,三次产业在滨海新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为0.12∶59.42∶40.46。农业在滨海新区的比重虽“小”,但却是关乎千家万户的“大民生”。滨海新区“三农”领域始终健康快速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农业增加值累计增长25.0%

  农业生产稳中有升。十八大以来,新区加大支农惠农力度,着力调优内部结构,加快提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增加值累计增长25.0%。2016年度,滨海新区农业生产完成增加值11.81亿元,比上年增长2.3%,五年来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主要农作物播种及产量平稳。2016年,滨海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6684公顷,比上年增加33.5%。

  其中粮食作物19888公顷、棉花449公顷、油料561公顷、蔬菜1901公顷,粮食、棉花、蔬菜、水果产量分别达到9.50万吨、0.02万吨、9.67万吨、6.74万吨。

  蛋奶等畜产品产量跨越式发展。十八大以来,滨海新区主要畜产品产量明显增加,其中以蛋奶等农副产品增长最为迅猛。2016年度,禽蛋和奶类产量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2.51倍和3.77倍,肉类、禽蛋、奶类产量分别达到25298吨、14898吨和63422吨,滨海新区畜牧业发展成果喜人。

  现代农业演绎新业态

  今年5月,京津冀休闲农业一体化发展高端论坛在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举办。作为本市休闲农业的重要一环,滨海新区将主动融入京津冀休闲农业协同发展,打造集“生态游憩、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综合旅游区。新区还将针对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情况,制定整体提升计划,逐步提升改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交通、通讯、水电、餐饮、住宿、娱乐、绿化、卫生、安全等基础设施,完善指示系统,合理设置路标牌、指示牌。同时,为新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休闲农业是滨海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鲜活“一页”。

  十八大以来,滨海新区都市农业和设施农业蓬勃发展。通过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依托科技、资本、人才和市场等优势,新区现代农业突破传统的单一种养模式,走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道路,农业新业态发展呈现多样化格局。目前新区已确定龙达温泉城、诺恩渔业生态园、茶淀葡萄科技园、汉沽永丰采摘园等20多个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点,并将这些景点串联组合,打造了多条生态田园风光旅游精品线路。新区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业态的加快发展,不仅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力,还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如今,新区休闲农业初具规模,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形成出海游览、葡萄采摘、园区休闲、湿地观光、食宿农家等农业旅游产品,并拓展了科技展示、科普教育、康体养生等功能。近期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新区2016年度温室、大棚和地膜等设施农业面积已超过1300万平方米。

  十八大以来,滨海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升,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3.17万千瓦。机收面积从2012年的7820公顷增加至2016年的22800公顷,增加了近2倍。2016年机耕和机播面积分别为23.91千公顷和21.77千公顷,比2012年增长36.0%和23.8%。

  示范镇建设打造新区“明珠”

  十八大以来,新区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围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这个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核心任务,滨海新区扎实做好农村产权确权登记、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和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等重点工作。2016年,在全市率先完成6个街镇72个行政村17.2万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成杨家泊镇付庄村、中塘镇刘塘庄村农村集体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任务。建成天津农村产权交易所滨海新区分市场,在中塘镇、茶淀街等10个街镇设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街镇工作站,流转土地14万亩。

  城镇化建设和示范镇建设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新区列入全市示范镇项目10个(新塘组团胡家园示范区一期和二期、新城示范镇、茶淀示范镇一期、茶淀桥沽中心村、大田示范镇、中塘示范镇、小王庄示范镇、太平示范镇一期和二期)。到“十二五”末,累计列入城市化、城镇化和棚户区改造的村102个,已启动建设的村庄33个,已完成建设的村庄18个,累计完成住宅区建设逾200万平方米。

  美丽滨海建设初见成效。十八大以来,新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到2016年,新区共有147个村(居)完成清洁村庄行动建设任务,初步建成以茶淀街宝田、杨家泊镇东庄坨和桃园、海滨街联盟和沙一小王庄镇南和顺、太平镇红星、中塘镇东河筒等为代表的一批美丽村庄。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5%

  “以前我们烧煤,现在都用上燃气了。以前家里每天挑生活污水到几里地外倒掉,现在家里就有卫生间,生活环境太好了。”行动不便,靠低保生活的北塘街道宁车沽北村的张智勇告诉记者,他们是异地安置到滨海欣嘉园的农户,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家庭收入也有了提高,以前住在村里不好找工作,搬迁后家离滨海新区第一养老护理院很近,他妻子在那里找到了保洁的工作,一个月约有2000元的工资,“村里很多人都就近找到了新工作。”

  十八大以来,滨海新区农民收入水平显著增加,农民生活明显改善。2016年,滨海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719元,比2012年末增加6833元,年均增长10.5%。收入增加的同时,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也显著提高。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132元,比2012年末增加7168元,年均增长17.4%。

  农村居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十八大以来,滨海新区积极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居民收入构成中,财产性收入增幅高于工资性收入。2016年,滨海新区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为12391元、5186元、708元和2434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5%、8.6%、9.8%和10.8%。财产性和资产转移类收入占比明显提升。

  农民消费方式由温饱型向享受型过渡。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居住、交通等温饱型消费一直是主要构成部分,占到总支出的一半以上。但十八大以来,农民生活消费中,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健康、生活用品及服务等以追求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消费比例和增长速度逐年增加。2016年度,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中,此类消费的增长幅度均超过10%。农民消费结构的改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

  新区农业发展方面的喜讯还在不断传来。日前,新区被农业部确定为10家首批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试点之一,旨在通过2年试点,在试验区内进行财政、金融、保险、贴息、检验检疫等政策创新,推进农业对外开放与合作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形成具有借鉴价值和推广意义的经验模式,进一步优化产业链,做强农产品贸易,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走出去”企业。将通过试验区的建设,着力打造国际投资新规则对接平台、农业对外合作政策集成试验平台、跨国农业企业孵化平台、农业引资引智引技支撑平台四大平台。(滨海时报 陈西艳 通讯员 仲崇英 林金涛 报道)